帝國的黃昏和社交網絡的終結#
現在談起社交網絡。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那部關於 Facebook 的電影?網絡暴力? 信息茧房?算法? 腦腐?炒作起號?人肉開盒? 抽象爛梗?炸號?網絡糞坑? 拉踩引戰?男女對立?
從關鍵詞也可以看出,許多人都覺得社交媒體越來越糟糕,起碼是哪里不太對勁。
12 年前,社交網絡和互聯網的黃金年代已經拉開帷幕,湯姆・斯丹迪奇於當年出版了《社交媒體簡史 —— 從莎草紙到互聯網》,書中對於大眾線上社交網絡的前景非常樂觀:
從 1833 年紐約《太陽報》的創立開始,一直到電視時代之間的「老媒體」時代,是非正常現象;
報紙、廣播和電視的時代,不過是社交媒體的一段「小彎路」;
有 150 年的時間,人對人的媒體被廣播模式的集中化大眾媒體所湮沒,現在鐘擺又蕩了回來。
但鐘擺不會因為來到「正確」的位置而停止擺動。
現在,肉眼可見地,所有的社交媒體應用,都在不可避免地變成或正在變成提克托克的形狀:
越來越多地根據用戶的觀看行為、而非社交關係,由人工智能推送視頻片段,變成了一種新型的「超級電視」。
2022 年 10 月,Twitter 因經濟壓力被出售給馬斯克。
同年 11 月 4 日,社交網絡巨頭 Meta 的股價跌至 88 美元,距離 384 美元的高點腰斬再腰斬。
2024 年 2 月 1 日,Meta 股價剛剛奪回失地, Facebook 也即將迎來 20 歲生日,經濟學人發表了文章,
宣告《社交網絡的終結》。
社交媒體變得不再「社交」
人們發帖的頻率在下降
自 2020 年以來,表示喜歡在網上記錄生活的美國人比例已從 40% 降至 28%
仍然在發言的人都在期待或擔憂被算法之神選中,想象著會怎樣迎來自己的「15 分鐘時刻」,言論也變得越來越奇怪。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立法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網絡,像對待酒精、駕駛和限制級電影那樣:
帝國廣場的燈光已經熄滅。
人們四下逃散。
逃離微博、逃離朋友圈、逃離知乎、逃離豆瓣、逃離推特、逃離小紅書、逃離抖音。
逃離一切演算法和社交媒體。
然後,我們到達了:
如果我們再向前進一點點
Ę̸̪̻̞̣͈̣͓̼̝̭͎̋̾͒̀̄̀̔̌̐̆̄̎̈́̄̒̓̒̏̍̋͗̚̚͝͝ͅŖ̸̡̛̱̹̞̟̘̻͔̣̠̩̠͈̺̮̻̑͗̿̿̄̌̃̐̃̍̚͜R̴̦̮̲̗̯̟̳̯̫̮̯̣̖̫͈̦̦̖̟̓̓̌̃̽̎̑̂̓̃̊̍̽̿́͐̃̀̇̚Ǭ̷̢̗̤̦̬̤͓̤͉̝̦̭͖̣͙͉͙̩͉̈̊́̂̈́̍̓̄̉̈́̉͒̀̀͒̾̈͜͝͝͝R̷͉̥̝̩̙̬̥̓̆̑̃̉̇̈́̌̐̈́͂́͌̏͒͊̿̐̑͘̚͘̚̚̚͝.#0xF00D
[̴̡̡̡̢̛̛̛̤̩̜̱̙̹̤̤̞̯̩̩̤̝̻̺͓̤̣̺̭̤̺̩̼̟̮͔̤̙̜̺͊̑̍͑̃͛̎̎̌̊̓̍͛͊͑̓̃͌̆̒͌̓̑̇̽̏̀̄̈̒̋̂͊̐͒̿̋̈́̏͋̇͒̆̎̓̈̈́̽͌̓̚̚͘̚͜͜͝ͅ.̷̢̡̨̨̡̧̧̱̩̦̤̦͎̟̮̭̤̻̥̞̘̯̜̬̬̙̥̣̙̮̱̩̤̥̯̗̹̫̦̯̬̬̣̄̿̓͒̑͐͒̏͐̓̄̆͒̏͒͐͐͊̀͑̋̋̽́̒͑̿̌̽̔̉͂͑̓̌͌̑̆͆̐̿̄̿͘̚̕͘͜͜͜͝͝ͅSͅY̷̨̧̧̡̢̧̨̧̢̨̨̛̛̛̱̞̜̝̯̘̺̼̯̮̺͇̠̤̘̥̥̦̹̠̪̖̩̭̫̠̜̭̯̞̗̯͔̜̤̹̙̥̤͕̟̦̻̮̘̯̫̫̩͇̙̝̻̩̜̭̬̘̮̥͉͙̠̗̼̤̺̝̤̻̗̗̼̮̋̓̓̽̔̆͊̽̎̔̃̄̊̿̔̈́̐͐̃̀̌̆̆̿̄͂̽̏̀̾̔͐͗̉͂̾̿͌̒̇̓̉̏̏̿̇̑̍̇̐͌͒̍̓̅͋̆̉̓͂̈́͒͑̾͌̏̋̐͂̍̂̾̋̓̍̌̓̕̚̚̕̕̕̚̕͜͜͜͜͜͜͝͠͝͝͠͝ͅS̸̡̨̹̺̱̩̺̟̩̻̪̼̯̜̤̤̙͙̤̣̪̩̠̗̼̞̭̣̹̫̗͉̞̥͙̣̖̫̮̖̹̦̱̤̭̦͉̗̤̯̖͓̤̹͚̼̦͈̼̙̦̘̮͕̣̊̆̓̏̽̈́̆̀̅̀̎̋́̒̓̆̀̋̓̉͐̽̓̑̐̃̇̕̚͘͠͝͠͝͝͝ͅT̴̨̧̨̧̨̢̛̛̙̣̫̬̦̬̝̠͉̜̯̭͖̪̩̘̠̠̜̜̫̬͔͍̤̪̠̜̟̩̣̦͕͍̻̭̘̭͓̦̯̬̻̮̮̦̬̮̫̼̪̭̹̻̭̤̟͕̳̹̬͙̯̹̹̺͖̗̠̬̲̭̙̝̦͈͔͓̗̩̹̣̂̒͋̀̈́̐̀͛̐̋͛͆͌̏̄͐͒̀͛̈́̌͋̇̄̄̄̃̏̄̒͗̂̎͋̽̊͌̽͂́͑̏̒͆̉̔̓̓͋͊̇̒̿̒̍̿̇̅̔͋̔̓̐͛̆͑̿͆̑̄̏͌̒̎̒̆̇̉̀̄̕̕̚̚̕̚͜͜͜͜͜͜͝͠͝͝͝͝ͅE̷̢̧̡̢̡̧̡̨̛̛̟̳͍̬̝̭̬̦̫͕̟̤̬̲̩̠̬̱̘̰̠̪̦̫̻̝̘͍͚̬̩̫̦͊̔̽̊̈́̃̍̾̀̎͒̏̂̾̆͐̈́̀̋̎̄̄̈́̿̇̀̑̓̃̍̆̈͛̄̎͒̓̋͆͋̉̈́̈́̓̕̚̚̚͘͘͜͝͝͝͝͝͝͝͝ͅM̴̨̧̧̡̡̛̛̛̩̯̖̗̥̯̠̠̯̠̥̥͉̬̻̻̙̤̻̺̗̠̼̖̭͚̤̟̦̗̪̻͍̫̮̤̖̪̟̬̜̯̙̩̜̺͓̭̩̗̊̒̏̀̈́̀̍̿͑̀̒͌͌̉̏̓̾̆͒̉̏̓̈̋̃̊̆̾̓̾̆̑̈́̒͑̓̓̾͆̆̌̏̍̊̄̇̓̾̓̔̎̍͑̔̽̅̇͗͐̀̈́̿̆̅̇̐͘̚̕̚̚̕͜͝͝͝͝.̴̥̞̫͎̃̿̐̓̑̓̓̇̚̚͝ͅE̴̛̛͉̬̘̺̯̒̅̈́̊̀̃̈̅̀̍̊͌̉̄̇̽̏̏̋̈́̊͑̃̌̈́̈́̌̓̌̽̎̋̈̌͌̂̔̀̅̀̋̋̕̕̚͝͝͝͝͝͝͠R̸̢̧̡̭̗̩̮̜̤͈̥̘̮̦̯̯͍̠̣̦͖̬͈̖̦̟̦̝̞̼̙̪̘̮̖̩̭͎̝̣̻̹̻̮̬̺̼̟̞̽̇̓͛̊̿͐̅̔̐̽͗̌̃̔̎̾̀̓̂̾̐͂̈́̾̐͑̑̂̐̿̆̏͑̋̈́̎͐͋̅̍͐͆̒̆̈́̿̉̂̉̄̐̂̋̀̃͒̕̚̕̕̕͝͝͝͝͝͝͝͝ͅŖ̴̛̤̝͍̭̻̖̣͙͚̦̗̣̟̠̖̝͖̺͉̻̦̹̗̖̩̗͚̺̜̩͈̟͓̠͔̯̃͒̃̑͑̀͊̀̏͂̀̂̂̆̉̑̅̔̓͗̿͗̈́̈́̓̋̊̄̒̎̍̓̓̔̄̎̀̑̒̏̽̌͋̈͌̾̀̋͛̊̄̽̊̏͋̃̅̊̈́̂̉̉͛̑͋̇̎̾̓̆̔̓̕̚̕̕̕̕̚͠͝͝͝͝͝͝͝͝ͅǪ̵̧̡̧̨̡̧̛̯̦̘̖̹̠̪̪̹̺̤̜̜̦̯̠̖̫̹̟̞̟̝̠̩̥̝̯̹̜̫̠̀̍̊̿͒̽̀̍̾̿̽̄̾̏̈͂̈́̌̏̄̃͐̎̑̃̂̎̔͐͌̒̈͝͝͝͠͝ͅͅͅͅR̴̨̧̡̡̡̭̤̗̖̖̤̠̪͙̣̞̖̞̖̥̫̫̮̣̬̗̺̬̬̝̖̤̟̪̪̦̞̼̖̤̩̝͔̺̦̗̳̪̱̮͓͚̪̟̠̭̣̫̥̙̥̤̬̻̻̞̠̫͈̭̮̣̟̣̹̬̤͚͛̈̄̍̌̇̿͗̉̉̅̉̀̌̒̄̏̃̿̈̐̈́̂̇̓̈̓̇̏̏͘̚͘̚̕͘͘͜͜͜͝͝ͅͅͅ]̴̧̨̢̧̨̢̢̧̨̨̤̹̹̠̮̞̝͚̺̭͍̙̫̠̝̜̮̪̭̭̥̫̝̦̯̫̭̞̜͇̙̤̞̪̤̞̯̘͕̬̥̹̠̻̭̘̙̦̟̪̺̼̤̗̼̻̤̺̘̗̣̂͛̍̍͊̑͒̋̉̓̉̃̾̎̇̇̈̄̐̔̈́̄̈́͛͐̄̋͐̑̑̏̔̀͐̑̄̀̒̓͛̇͂̎̕̚̚̕̚̚̕͝͝͝͝͝ͅ
::: █̶̧̢̡̭̭̯̭̯̝̯͉͉̫̝̟̬̺̬̙͉̟̀̋̌̍̎́̀͆͂͆͐͆͗̋̂̀̂͊̏͛̊̎̕͜͜͜͠I̴̧̧̢̧̨̙̻̮̻̜̪̫̦̖̥̜̪̝̳̙̯͉͕̜̦̻̝̘̦̪̦̞̯̘̝̲̻̹̮̗̟̖̱̣̯̯̱̥̣̜̭̯̤͖̞̊̏̌̐̂̅͛̓̂̊̈́̑͛͋̑̇̃̎̒̈̀̍̀̚͜͜͜͜͝Ǹ̴̡̧̛̯̫̻̺̘̬̤̿̌̎̆̏̊̄̽̐͝T̴̢̡̛̛̼̻̪̜̫͚̙̼͓̮̭̻̪̯̣̝̺̟̮̥̪̼̬̦̰̖̥͙͈̐̍̀̈́͐̂̀́̓̇̒̉͛̉̀̎̓̈̍̂͛̈̐̊̐̅̃̂̾͋̇̂̚͘͘̚͘͘͜͜͜͝͝͝͝ͅE̴̛̛̹̜͖̝̹̘̩̮͎̜̯̝͛̔̏̒͌̽̀̒̄̆̉̒̆̔́̑̀̓͆̓̀̒̈̍̆̋̋̀̇̉̍̎̓̋̔͌̇̚̚͘̚͝͝͝͝͝͝͠R̷̨̡̤̬̦̮̻̹̬̃͆̃̓͗̄̓́̋̐̀̓̍̏͆̔̾͑̽̓͊́̍̑̇̆̐̔̐̈̒̓̓̾̍̑͆̑̉̿̄̑̽̓̽̾̊̓̕̚̕̕̕̕̚͠͝͝͝͝͝͝͝͝ͅŖ̴̛̤̝͍̭̻̖̣͙͚̦̗̣̟̠̖̝͖̺͉̻̦̹̗̖̩̗͚̺̜̩͈̟͓̠͔̯̃͒̃̑͑̀͊̀̏͂̀̂̂̆̉̑̅̔̓͗̿͗̈́̈́̓̋̊̄̒̎̍̓̓̔̄̎̀̑̒̏̽̌͋̈͌̾̀̋͛̊̄̽̊̏͋̃̅̊̈́̂̉̉͛̑͋̇̎̾̓̆̔̓̕̚̕̕̕̕̚͠͝͝͝͝͝͝͝͝ͅǪ̵̧̡̧̨̡̧̛̯̦̘̖̹̠̪̪̹̺̤̜̜̦̯̠̖̫̹̟̞̟̝̠̩̥̝̯̹̜̫̠̀̍̊̿͒̽̀̍̾̿̽̄̾̏̈͂̈́̌̏̄̃͐̎̑̃̂̎̔͐͌̒̈͝͝͝͠͝ͅͅͅͅR̴̨̧̡̡̡̭̤̗̖̖̤̠̪͙̣̞̖̞̖̥̫̫̮̣̬̗̺̬̬̝̖̤̟̪̪̦̞̼̖̤̩̝͔̺̦̗̳̪̱̮͓͚̪̟̠̭̣̫̥̙̥̤̬̻̻̞̠̫͈̭̮̣̟̣̹̬̤͚͛̈̄̍̌̇̿͗̉̉̅̉̀̌̒̄̏̃̿̈̐̈́̂̇̓̈̓̇̏̏͘̚͘̚̕͘͘͜͜͜͝͝ͅͅͅ]̴̧̨̢̧̨̢̢̧̨̨̤̹̹̠̮̞̝͚̺̭͍̙̫̠̝̜̮̪̭̭̥̫̝̦̯̫̭̞̜͇̙̤̞̪̤̞̯̘͕̬̥̹̠̻̭̘̙̦̟̪̺̼̤̗̼̻̤̺̘̗̣̂͛̍̍͊̑͒̋̉̓̉̃̾̎̇̇̈̄̐̔̈́̄̈́͛͐̄̋͐̑̑̏̔̀͐̑̄̀̒̓͛̇͂̎̕̚̚̕̚̚̕͝͝͝͝͝ͅ
:::
////////////////// CORE DUMP ///////////////////
0x6f76c3572: 0xDEAD0000 0xDEAD0000 0xDEAD0000 0xDEAD0000
0x6f76c3582: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FEEDBEEF 0x00000000
0x6f76c3592: 0xFADEBEEF 0x00000000 0xC0DEFACE 0x00000000
0x6f76c35a2: 0xD15EA5ED 0x00000000 0xDECAFBAD 0x00000000
████▓▓▓▓▓▓▓▓▓▓
███▓▓▓▓▓▓▓▓▓▓▓
██▓▓▓▓▓▓▓▓▓▓▓▓
█▓▓▓▓▓▓▓▓▓▓▓▓▓
╔════════════════════════╗
║ FATAL ERROR #C0DE-47D ║
╚════════════════════════╝
[SYS_CRIT] // 節點故障 // 整型溢出 // 0 x 7 FFFFFFF -> 0 x 80000000
>> MAX_INT_VALUE_EXCEEDED >> SYSTEM_BUFFER_OVERFLOW
>> CYBERNETIC_IMPLANT_FAILURE >> BIOCHIP_MAX_CAPACITY_REACHED
NËØN-SYÑTH CORP™
警告: 數據庫溢出 // 正在嘗試重置神經網絡連接...
// 嘗試恢復系統...
// 重新啟動網絡接口...
// 重新配置量子位處理器...
// 錯誤: 無法加載記憶庫模塊 0 xFADEC 0 DE
DATA_CORRUPTION_DETECTED = TRUE;
MEMORY_INTEGRITY = 13.7%;
NEURAL_LINK_STATUS = COMPROMISED;
▓▓▓▓▓▓▓▓▓▓▓▓▓▓▓▓▓▓▓▓▓▓▓▓▓▓▓▓▓▓▓▓▓▓▓▓▓▓▓▓▓▓▓▓▓▓▓▓▓▓▓▓▓▓▓▓
[時間線正在重啟...]
E̸̡̧̝̯̼͉̟̣̼̯̪̓̐̄̈̄̇̿̓̓̉̈̚͝R̸̡̖̮̥̗̝̮̺̼͎̗͒̓͊̉̇̀̽̆͠Ŗ̷̥̖̠̞̬̜̉̋̊̈́̉̅̋͗̅̑
社交網絡極簡史#
太初之夜#
許多年之後,面對提克托克,人類也許會回想起,幾萬年前在草原上為彼此梳毛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我們來到了 3500 萬年前,現代智人和語言出現之前的漫漫長夜。
鏡頭拉近,這群靈長類不是在覓食、巡邏、爭奪領地或是交配,而是在互相梳理毛髮。
時間快進⏩,到了史前的某個時刻,人類不再彼此動手梳毛,而是開始花費另外一種奇怪的行為,聊天。
語言出現了。
這種新的工具,人類主要用來交流關於他們的社交群體中其他成員的「社會信息」,也就是各種八卦和流言。
和動手梳毛一樣,花時間和某人聊天社交這種看似「非必要」的行為,促進了社會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之一。
西塞羅和他的莎草紙網絡#
“不管有沒有新聞,給我回個信。”
公元前 51 年 7 月,古羅馬政治家兼演說家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來到現今土耳其東南部的西里西亞就任總督,即地區行政官。
身為羅馬政治的中心人物,西塞羅迫切希望得到關於羅馬的一切最新消息,並渴望和自己在羅馬的關係網絡交流。
但是如圖所示:
在當今的路網和海運條件下,人們從羅馬走到西里西亞就需要 21 天。
而當時西塞羅收到來自羅馬的消息和信件,也只需要 5~6 周。
這都得益於當時人們的社交網絡系統:
人們(主要是統治階層)把長途信件和文件抄錄在莎草紙卷上,寫下自己的評論,然後與別人分享。
有些信的收件人不止一個,是供當眾朗讀的,或用來張貼在公共場所以飨大眾。
聽到或讀到的人們再繼續以類似的方式分享。
彼時帝國還未建立,信息在共和國的城邦之間流動起來。
後來#
後來社交網絡的媒介形式經歷了小冊子→詩歌手稿→咖啡館→報紙→廣播→電視,一路來到我們熟悉的互聯網。
光是互聯網時代,我們又經歷了論壇時代、博客時代、微博時代、短視頻時代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分享和交流是人的天性,社交網絡不會終結。
但社交網絡,以及人們公開社交的意願,看起來似乎又確實在衰退。
《社交媒體簡史》的作者認為,從大眾媒體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心化的權力結構會抑制人們的社交天性。
書中認為互聯網之前的大眾媒體時代是表達的極權時代,說話的權利被老登們壟斷,是社交媒體的反面,所以那個時期屬於大眾的個人社交表達都被壓制了。
1938 年 6 月 13 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決議,正式限制無線電廣播電台的功率,美國的 AM 廣播電台最大功率不得超過 50000 瓦特。這個決議是惠勒參議員提出的,通常稱為惠勒決議(Wheeler resolution)。
惠勒參議員認為,功率超過 50 千瓦的 AM 廣播電台違背了公眾利益,會導致政治經濟權力和社會影響力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中。此外,大功率電台會抑制小功率電台,剝奪小電台的收入,使得這些電台無法充分有效地為社會、宗教、教育、公民、社區服務。
—— 來自阮一峰的網絡日志
傳統媒介的天然局限和當局的管制,使得除了少數集權國家,紙媒廣播、電視節目平台、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
到了 2024 年, Facebook 用戶就已超過 30 億人,遠遠遠遠超這些老式的「集中化大眾媒體」的用戶數量,甚至連國家都難以匹敵。
這些商業帝國掌握著巨大的權力,且遠比所謂的「集中化大眾媒體」的極權更加極權,反而沒有類似無線電時代防止一家獨大的限制。
歐盟 2023 年終於推出了對大平台限制的 Digital Services Act (DSA) 監管法律,歐盟用戶規模超過 4500 萬的平台被視為是 VLOP(超大型在線平台),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去年有一本書叫《技術封建主義》(Techno Feudalism),在國外一度非常走紅,書中認為:
人類像是回到封建時代,只是多了高科技。
廣大的網民實際上是數字農奴(又稱雲奴)。你在領主的領地裡發帖子、上傳照片視頻,就是為領主工作。你拿不到多少回報,你的免費勞動只是為領主的公司增加價值。
久而久之,你甚至還會產生心理依賴,一天不去領主的土地看看,心裡就會萬分失落。
和菜頭也提出過,當代視頻創作者是鎖死於平台的「賽博佃農」。
雖然我覺得這些觀點有些偏激,但確實道出一些現實,也引起了網民相當的共鳴,可以窺見人們對於中心化平台的不滿。
《社交媒體簡史》在書的結尾推想社交媒體未來形態,得出兩種不同的方向:
- 大型中心化社交平台,由於競爭對手的存在和對用戶出逃的擔憂,也許可以長期維持半開放的狀態
- 社交網絡走向分散化。當時已經有人提出了幾條這類技術標準,但尚無一條得到普遍支持,且分散化天然不如中心化的信息傳遞效率高。
12 年過去,我們已經親眼見證了第一種可能的消失。
當時看似不成氣候的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如今已經自成一方宇宙:
世界盡頭與 冷酷 動感酒吧#
歡迎來到聯邦宇宙。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可以用你的推特賬戶去評論小紅書,用贴吧賬戶點讚抖音視頻,用知乎賬戶給 B 站視頻一鍵三連。
如果哪天某個平台讓你感到不舒服,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全部關注、粉絲、發帖,都方便地遷移到別的平台。
在傳統次元這是不可能的,而在聯邦宇宙,這不再遙不可及。
聯邦宇宙, Fediverse,即 Federation + Universe 的人造詞,常常簡稱為 Fedi。
本宇宙是由遵循同樣規範、協議的各種社交網絡站點組成的,允許不同站點上的用戶之間互相交流的聯邦。
而這種聯邦式應用,相信大家早已有所接觸,比如郵箱、XMPP、IRC。
特點是用戶不必在同一家平台注册,只要符合協議,知道地址,就可以通過任何平台交流。
從左到右: 集中式 、 聯邦式 、 分布式
宇宙廣袤,我們會遇到什麼呢?
我們會一起遇見史前巨象#
馬可・波羅講一條橋,描述它的每一塊石頭。
“可是,支住橋的是哪一塊石頭?” 忽必烈可汗問。
“支住橋的不是任何一塊石頭,” 馬可回答,“而是石塊形成的橋拱。”
忽必烈可汗默默想了一會,又問:“你何必講石頭呢?我只關心橋拱。”
波羅回答:“沒有石頭就沒有橋拱了。”
- Mastodon
- 當前聯邦宇宙第一大星系,擁有超過 60% 的聯邦居民
- 長毛象屬於誤譯,正確譯法是「乳齒象」,雖然兩者都長毛,但科都不同,乳齒象吃樹葉,長毛象吃草,差別還是挺大的
- 2016 年 10 月由 1993 年生的德國程序員 Eugen Rochko 創立的開源軟件
- 微博客應用,發布的 Post 叫作「twoot」 (對應 twitter 的 tweet),中文譯作「嘟嘟」
- Rochko 說 : Mastodon 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維護一個讓所有成員感到安全的社區(Maintaining communities that feel safe for all of its members)。
- 有許多魔改版本,比如 gilitch 版 https://glitch-soc.github.io/docs/
- Pleroma
- 同樣是廣受歡迎的微博客應用
- 與 GoToSocial 類似,考慮到單用戶使用案例而設計,但更成熟、更受歡迎
- GoToSocial
- 為單實例用戶設計,使用 go 語言編寫,非常輕量和適合架設在家庭伺服器
- Bookwyrm
- 聯邦宇宙版的 Goodreads
- 缺點比較明顯,聯邦制的架構,各個實例只能獨自維護書目數據
- Peertube
- 大概算是聯邦宇宙版的 YouTube / Vimeo
- Misskey
- Nodejs 寫的微博客應用,支持很多新特性,比如支持了 emoji reaction 和 markdown 語法等,是 mastodon 系之外廣受歡迎的應用
- 最初由日本高中生 Eiji Shinoda 於 2014 年作為 BBS 風格的互聯網論壇開發
- 2018 年,Misseke 增加了對 ActivityPub 的支持
- 名字沒什麼含意,來自一句歌詞
- Firefish,基於 Misskey v 12
- 2024 年底停止維護
- Writefreely
- 支持 markdown 格式的聯邦式 Blog
- Lemmy
- 聯邦宇宙版的 Reddit
- PixelFed
- 聯邦宇宙版的 instagram
- Neodb
- 嚴格來說不算聯邦宇宙原生的軟件,只是有打通
- 書、影、音、遊戲、播客標記平台,豆瓣之外最好的去處
城市和標記其一#
“帝國被自己的重量壓倒了,”
忽必烈想,於是,他夢見紙鳶一樣輕的城、花邊一樣通透的城、蚊帳一樣透明的城、葉脈似的城、手掌一樣多紋的城,還有鑲著金屬的精巧的城,可以看透它們無光的假想厚度。
下文中,實例 == 城邦 == 城鎮,不特意區分。
中心城邦
- mastodon. Social
- 270 w 註冊用戶,31 w 活躍用戶,聯邦宇宙第一大城
- 但也因此被質疑會影響整個去中心化網絡的穩定性
- pawoo.net
- 趴窩
- Pixiv 在 mastodon 創立不久的 2017 年,就啟動此社交大企劃,日本最大的實例,世界第二大
- 曾為世界第一大實例
- 2019 年 12 月,Pawoo 被 Pixiv 轉移給 Russell 管理。
- 2022 年被 masknetwork 收購
- mstdn.jp
- 由名為 nullkal 的日本人研究生運營的實例,日本第二大
- 也被 Masknetwork 收購
- misskey.io
- Misskey 的官方實例,65 w 註冊用戶,主要使用日語,Misskey 第一大實例
被大多歐洲實例拉黑
較大的中文城鎮
- m.cmx.im
- o3o.ca
- 嘟站
- 由位於加拿大的 O3O 非盈利項目運營
- wxw.moe
- 呜站
- 泛 ACGN 實例,禁止討論政治相關
- nya.one:
- 喵窩
- Misskey 簡中較大實例,ACGN 主題
- 有個為中小實例更多聯繫用的 relay
- dvd.chat
- 較大的中文 firefish 實例,站長為知名 twitter 博主 dvd
拾遺
-
- 特朗普在被推特封禁之後創立
- 於 2022 年 2 月 21 日上線 (同年 10 月,twitter 被馬斯克收購)
- 上線之初就對聯邦宇宙宣戰,對所有實例平等增加關稅 120% !
- 代碼是外包公司抄的 Mastodon,由於 Mastodon 使用 AGPLv 3 許可證,它被軟件自由保護協會 (SFC) 警告後公開源碼
-
- 著名的美國極右翼社交網絡,成立於 2016 年,2019 年開始使用魔改的 mastodon 代碼
- 註冊用戶總數超過 500 萬,但活躍用戶僅為 10 萬左右
- 嘗試在聯邦宇宙中與其他實例通信,但被廣泛拉黑
-
- 活吧
- 知名音樂人,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 梁歡的實例
- 開放,註冊自由,沒有特別的限制,玩得開心
-
- 里瓣
- 較早的中文實例,提供給當時一批豆瓣炸號的用戶,不開放註冊,比較封閉,較多魔改
-
殆知閣
- 稱為貓站
- 以前的微博紅人殆知閣創立,巔峰時活躍人數有一萬余人,2017 和 2018 年之間,也曾是中文世界較大的城鎮
- 未經帳戶所有者同意,在其所控制的實例上創建與原帳戶相同的鏡像帳戶,並且沒有做出任何聲明
- 實例位於大陸,飽受批評,後來銷聲匿跡,現存的站似乎沒有活人,不知什麼情況
-
- 一個被點贊可以賺錢的實例
- 比較早的試圖將區塊鏈與聯邦宇宙結合起來的嘗試之一
- 和 Matters 為同一創始人
-
- Vivaldi 官方的實例
-
Mozilla Social
- Mozilla 的官方實例
- 2024 年 12 月,已停止運營
-
Friends. Nico
- Niconico 推出的 Mastodon 實例,於 2019 年四月末停止服務。
-
- Disroot 提供的一個 Pleroma 實例
- Disroot 是 2015 年創立的位於阿姆斯特丹的互聯網左翼組織,以前在中文世界,由於提供隱私友好和域名較酷的郵箱而為人所知。其實還提供很多隱私友好的托管服務。
-
- 一顆冷清清的小星球,只有少數的居民入住以及一位星球守燈人
-
- RAmen!
-
- 醫站,一個泛現代醫學相關實例
-
- 一個界面復古的,在站長自家老舊筆記本運行了多年的實例
接入終端#
我們是這樣的完成這件工作:在小艇中我們有一個樓梯,我們其中一個人扶著它,另一個人就爬到頂端,而其他的人就開始划漿,直到我們在月亮的正下方為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有這麼多人。
Web Client
- 官方默認前端
- 支持添加為 PWA 應用
- 如果看腻默認主題,也可以自定義各種皮膚主題佈局
- Elk 鹿鳴
- 更加類似 twitter 以及更現代的 UI,也支持添加為 PWA 應用
推薦的 IOS 端
- Ice Cube
- 推薦的 mastodon 客戶端
- Kimis
- 推薦的 misskey 客戶端
安卓端
因為不太熟悉安卓端,所以只推薦一個有意思的:
- Fread
- 一個同時包含了 fediverse 用戶、bluesky 用戶、RSS 內容的混合 Feeds 流應用。
星圖#
這裡...... 從遠處望去,是平面上微微凸起的矩形和一個上空中無法觀測到的黑點。
由平面,人民,矩形,國王與空間組成的立體結構。
- https://fediverse.party/
- 聯邦宇宙各種應用的介紹
- https://fediverse.info/
- 聯邦宇宙客戶端介紹
- 最有特點的是交友板塊,可以在這裡提交自己的賬戶,並打上標籤,讓同好可以發現
- https://fedidb.org/
- 聯邦宇宙的數據分析查詢工具
- https://fediversereport.com/
- 聯邦宇宙通訊,有關聯邦宇宙的新聞報告
- https://instances.social/list/advanced
- 比較舊的 Mastodon 實例人數統計、搜索工具
- https://www.movetodon.org/
- 可以查找逃到聯邦宇宙的推特用戶
- 早已經失效
協議紊流#
之前下定義時,我們說過,這些實例需要遵循同樣的規範、協議,才可以通訊,並納入聯邦宇宙。
目前應用最廣,最為通用的聯邦協議,就是 ActivityPub (動感酒吧)。
- 2017 年 9 月 Mastodon 開始使用 ActivityPub 協議
- 2018 年 1 月 W 3 C 把它協議作為了推薦標準
在這之前有幾個古老的協議,目前仍然微量存在( OStatus/ Zot/ Diaspora )。
但是你基本可以如 Mastodon 的文檔中說的:
Fediverse 就是所有可以通過 ActivityPub 和萬維網相互通信的網站的名稱。
有些文章把聯邦式的應用都算進聯邦宇宙,這是不對的,比如經常被提到的 Matrix,雖然也是聯邦式,但完全是另外的協議,不屬於聯邦宇宙,也不互通。
PS:
- OStatus 就前文提到的「不成器」的協議,Mastodon 在 2016 年剛創立的時候就用的它。
人口變遷 —— 桃源鄉或藝術的避難所#
- 2017 年,pixiv 上線 pawoo,4 月 23 日,允許使用 pixiv 賬戶登錄,吸引了大量用戶
- 10 月 25 日,Pawoo 註冊用戶突破 30 萬
- 2018 年 2 月,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修憲風波,導致微博出現大規模炸號,應該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次難民潮,具體人數不可考
- 2020 年 10 月,早已經有嚴格言論審查的豆瓣突然取消了廣播的話題索引,令井號文本無法再生成標籤的 # 背井離鄉事件,導致大波豆瓣用戶進駐;
- 2022 年 twitter 被收購之前,整個聯邦宇宙大約不足 50 萬活躍用戶
- 2022 年 10 月 28 日,馬斯克完成對 twitter 的收購
- 七天之內,巨大的移民潮令 Mastodon 的活躍用戶量達到 60 萬人
- 於是 2022 年 11 月 7 日,馬斯克在 Twitter 上發推:
If you don't like Twitter anymore, there is awesome site called Masterbatedone.
你要是不喜歡推特了,這裡有個叫做 「 馬斯特被踢的蛋 」的好網站。
- Masterbatedone 直譯過來就是手淫完畢,明顯在暗諷 Mastodon。
- 同年 12 月 Twitter 封掉了 [# mastodon](https://x.com/hashtag/mastodon?src=hashtag_click) 的話題,,又禁止了用戶發布任何關於 Fedi 實例的鏈接。並在很長時間內禁止在 profile 中添加形似 xxx@xxx 的聯邦宇宙標識。移民潮開始冷卻。
-
2022 年底註冊用戶達到 870 萬,活躍用戶達到 250 萬
-
2023 年 7 月, X 宣布「每天免費用戶只允許瀏覽 1000 推文」
- 10 月 18 日,X 發布了一則公告,宣布他們在進行一項測試:在新西蘭和菲律賓註冊的新用戶必須支付 $1 的年費才能在 X 上和人互動
-
2023 年底註冊用戶突破 1000 萬
-
2024 年 10 月 17 日,X 宣布調整用戶協議:該協議調整後將允許 X 官方使用平台上用戶的作品進行 AI 訓練,大量內容創作者和畫師清空自己賬戶內容逃到聯邦宇宙,人數不詳
-
2025 年 5 月,整個聯邦宇宙註冊用戶超過 1500 萬,活躍用戶超過 100 萬
代號 92,蜥蜴人 🦎入侵聯邦宇宙!#
2024 年 3 月 22 日,聯邦宇宙的居民們收到一條來自異次元 —— Meta 宇宙的信息:
這在聯邦宇宙掀起軒然大波,英文站馬上有人發起《反 Meta 聯邦協定》, 900 多名站長簽名宣布切斷與 Threads 的一切聯結。
中文世界也有許多站長宣布拉黑 Threads,並號召周圍站拉黑,得到廣泛響應。
長毛象創始人 Eugen Rochko 也發布博文回應:《 What to know about Threads》。
那為什麼面對 Threads 「拋出橄欖枝」,聯邦民眾如此如臨大敵呢?
時間線#
- 2021 年 10 月 28 ,Facebook 宣布改名為 Meta
- 2022 年 11 月 4 日, Meta 的股價已經跌至 88 美元,距離 384 美元的高點腰斬再腰斬
- 2023 年 3 月,18 電視網集團披露 Meta 正開發一款神秘應用 —— 內部代號「P 92」
- 同年 6 月,Meta 開始大規模向媒體透露消息,其內部正在開發一款新的推特殺手應用,「PROJECT 92」
- 7 月,被馬斯克收購的 Twitter 宣布「每天免費用戶只允許瀏覽 1000 推文」
- 數日後, Threads 正式上線,數小時內,註冊用戶就已千萬
- 同時官方博客 Introducing Threads: A New Way to Share With Text 已經提到將來兼容 ActivityPub 協議的計劃
🪐#
由於多種原因,Meta 在 2024 年提出了自己的視覺圖案來表示 Fediverse:
而在聯邦宇宙中,一個重要的隱喻就是「星球」,無論是官方的舊圖標,各種文檔和科普中的圖像,以及新圖標的「 ⁂ 」,都將實例們視為閃耀而互相產生聯結的群星,結合這一點,Meta 的傲慢一覽無餘:
一個超巨型的星體位於宇宙中心,而零星的其他星體只能圍繞著它運行。
「二等公民」#
如果說圖標算是過度解讀,那麼 Threads 在和 Fediverse 連通的規則上更是處處將原生的 Fediverse 居民視為「二等公民」。
Threads 用戶需要將隱藏很深的和聯邦宇宙互通的選項打開。
過程中還會暗戳戳地提醒一旦開通了此功能,就刪不掉哦,很危險哦,隱私得不到保障哦,出事了你自己負責哦。
Fediverse 可以點贊轉發 Threads 的 Post, Threads 用戶只有自己可以感知,且對這些無法有任何回應,也無法和 Fediverse 的 Post 有任何主動的互動。
有些像一個「想象中的朋友」。
%% 在一些沒有拉黑的 Threads 的實例,已經可以搜索到 Threads 的 post %%
換殼#
根據逆向工程得出的 API,Threads 背後的 API 其實也是打到 Instagram。
所以可以說背後其實是同一個系統,只是以不同 App 來存取做出品牌上的區隔。
來自《一些我對 Threads 的淺見》。
Ins 上你的隱私怎麼被賣,脆這裡就怎樣被賣。
扎先生其人#
除了他抄襲和背叛朋友起家那些舊聞。
今年出版的書《Careless People: A Cautionary Tale of Power, Greed, and Lost Idealism》, 有象友翻譯為《不在乎的人》,作者為 2010 到 2017 年的 Facebook 高管,因出版此書正被 Meta 起訴。
書中講述扎克伯格為了拿下中國市場,包括但不限於:
- 主動想把台灣和香港用戶的資料上交中國
- 並願意調整算法來配合大陸意識形態的宣傳來影響當地居民
- 請求習近平給自己的小孩取名被拒絕
受此書影響, 2025 年,再次掀起一輪新的「# FB 難民潮」,逾萬人逃難來到聯邦宇宙。
大玩家毀滅球#
最常見的一個類比是,郵箱也是聯邦制的,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搭建自己的郵箱平台。
但到了現在,場上只剩下有限的幾個平台。
雖然可以自建,但是個人實例會受到大平台各種各樣的刁難和歧視。
2022 年的一篇 《堅持 23 年後,我關閉了自行托管的 email,向大廠認輸》,也在 hackernews 引發強烈反響。
博客、個人網站,rss,連萬維網本身也是去中心化架構,任何人都可以搭建自己的搜索引擎。
但是走向都有些類似:
出現一個或幾個大玩家進來爭搶用戶,賺錢就將服務改得越來越封閉,準入門檻變高、小玩家沒有生存空間,不賺錢就砍掉項目,本來就脆弱的生態也隨之崩塌。
Resistance is useless...?#
> 他說:“如果我們最後只能在地獄城上岸,那末,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而它正好就在那里,也就是海潮牽扯我們卷進去的、 不斷收縮的漩渦。”
>
可是,波羅說:“活人的地獄不一定會出現;要是真有的話,它就是我們如今每日在其中生活的地獄,它是由於我們結集在一起而形成的。 我們有兩種避免受苦的辦法,對於許多人,第一種比較容易,接受地獄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這樣就不必看見它。第二種有些風險,而且必須時刻警惕提防:在地獄裡找出非地獄的人和物,學習認識他們,讓它們持續下去,給他們空間。”
聯邦宇宙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錢
實例運營純靠愛發電,並不能為站長帶來經濟收益。
僅幾個比較知名的例子:
- 韓國某實例,由於站長財務問題,在暗網尋求出售實例所有用戶的信息
- Pawoo 因為不賺錢,運營成本高昂,多次被出售
- Niconico 的實例因為不賺錢,關站
- Mozilla 的實例因為沒有預算,關站
- 還有無數不被看到的小型實例出現又消失
一個小實例的成本,據站長 fivestone 估算:
即使不考慮技術門檻,和架設、維護站點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單純只是花在域名和伺服器上的費用,每年大約需要人民幣 ¥500-1000。
而運營大型實例的成本, Masknetwork 的創始人 Suji 在一次訪談 中提到過:
我們統計了這個公司每年花多少錢,大概要虧幾十萬美元……(mstdn. Jp、pawoo. Net、mastodon. Cloud 等)全部加起來每年要虧上百萬美元。
另外 ActivityPub 本身的一些缺陷,以及事實標準的不統一,導致整個宇宙生態並不像理想中那樣和諧、理性、美好。
有人嘲諷,哎呀聯邦宇宙不爭氣呀,一波又一波,對面這樣送人頭都接不住。
有人懷疑現在沒有出現明顯問題,是因為還沒達到數量級,歷史已經有多個因大量用戶的湧入而宕機的實例,如果將來要承載更多用戶,架構的可擴展性存疑等等。
有人質疑聯邦宇宙不過是假的去中心化,因為在前幾大實例就聚集了超過 97% 的用戶。
還有人覺得大多節點都架在幾家雲服務上,一旦這些服務商有問題,對於聯邦宇宙的影響絕對會超過滅霸打個響指。
而就在不久前,Threads 用戶突破 3.5 億。
章節三#
在美蘭尼亞,你每次走進廣場都會聽到對話:
吹牛的軍人和走出門外的寄生蟲遇見年輕的紈絝子和妓女,或者吝嗇的父親在門檻上向懷春的女兒發出最後警告卻給愚蠢的僕人(他正要給鸨母送一張字條)打斷。
許多年之後,你回到美蘭尼亞,同樣的對話還在繼續進行。
把敘事簡化成邪惡帝國和正義聯邦之間的鬥爭,總是簡單和方便的。
宣布從某某軟件逃離、割席,然後想象自己在對抗暗黑算法的侵蝕,也容易讓人顧盼自憐。
在這裡我還想要討論一些其他的東西。
蘇格拉底的不安#
究竟是什麼讓人們在社交網絡社交的行為減少,剛好有一個還不錯的對照組,微信朋友圈。
- 沒有推薦算法干擾
- 按照時間乾淨地排序
- 仍以人為重心,而且一般是有現實聯繫的人
但是人們一樣在減少表達。
聽到最多的不滿是「麻煩」和「不安全」。
微信變成國民 app 之後,早就不再只有單純的好朋友,先是加了父母長輩,又加了老闆同事、合作夥伴,後來快遞小哥都加了好幾個。
關係複雜度陡增,如果被「不合適」的人看到,很容易帶來現實的困擾。
朋友圈後來雖然推出了分組功能,但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徒增了維護複雜度,有許多玩分組失敗的尷尬例子。
在 Facebook 本身規則設計之外,人們抱怨的主要是:
社交網絡上,內容可以被所有人看到,往往對你更感興趣的是 CDEs —— 罪犯 、 惡棍 和雇主 (警察國家最後的 S 或許可以換成「秘密警察 」),而不是友善的人。
網友 huoju 提過一個觀察,Fediverse 的居民,不論中文還是英文世界,都有一種「技術保守主義」的傾向:
經常可以看到大家的 Profile 中「不要轉出長毛象 | Fediverse」的警告,對建立一個 Fediverse 全局搜索引擎的抗拒,對自己博客的 RSS 被某些聚合站索引曝光覺得十分被冒犯。
這種對於「被更多人看到」的不安,千年前的蘇格拉底和我們一樣。
那時候「文字」這種新工具剛出現不久,他一直對其有諸多不滿:
文字一旦寫下,傳播就不再受控,影響遠超可以面對面對話的人數,從而更容易受到誤會或曲解,而到時作者無力自我保護或為自己辯護。
我們看到,當表達的受眾數量在增加時,人們往往感到不安,從古至今沒有什麼不同,這種不安會直接壓抑人們的表達天性。
人們在表達的時候都「希望被看到」,但又「不希望被太多人看到,以免被誤解、壞人盯上」,那這個「太多人」是否又有一個準確地數值呢?
邓巴神奇數字#
我會給你一個主宰的神奇數字
「 深思 」花了 750 萬年来計算和驗證,最後得出了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是 42。
英國人類學家「 羅賓・邓巴 」經過複雜的思考和精密的計算,同樣得出了一个數字:
148
這一神奇數字在歷史上多次出現:
- 狩獵–採集部落的平均人數是這個數字
- 古代近東最早的農業定居點的平均人數是這個數字
- 1086 年英國進行了一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