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k1s#i

r0k1s#i

落下厳禁
blog
misskey
twitter

「青皮」和「チンピラ」

原文链接
油管的垃圾广告看到个日语词「チンピラ」,意思一眼可以看出是小混混、流氓的意思,读起来跟中文的流氓「青皮」极其相似的读音。

相同的意思,近似的读音,很自然会觉得两者之间有联系,于是我开始查找资料。

image

说起「青皮」,一般会想到天津的混混青皮,各种网络流传的资料里,一般会煞有介事地解释说,天津混混爱剔光头,露出青色的头皮,所以当地混混经常被称作青皮。

有一说是郭德纲的发型,就叫「青皮」,旧时混混就爱留这种发型。

image

而据陈漱渝考证,「青皮」一词和天津混混联系到一起,其滥觞处为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

但是天津本地并没有这个词,起码不以「青皮」来称呼流氓。

上海方言和扬州方言中倒是把地痞无赖称之为「青皮」,但由来不详。

日语中「チンピラ」的词源由来,有几个说法:

  • 人名说
    • 相传中国有一个叫 近平チンピン「陈平」的人,因其臭名昭著,曾与兄长之妻通奸,因此「陈平チンピン」一词被用来指代那些行为不端、令人不齿的人
  • 大阪方言说
    • 同「ちんぺら」,大阪方言中用来形容小孩,类似「小屁孩」「乳臭未干」。
    • 「チン」是大阪方言「ちんけ」(低级、微不足道)的缩略,「ピラ」来自「ぴらぴら」或「ひらひら」,原本是表示轻飘飘、没有分量的样子,也可能是「ピラ」作为轻蔑用语的后缀。
  • 赌博黑话说
    • 有一种赌博游戏叫「チンチロリン」,其中最小的点数「1」被称为「チン」,因此「チン」成为低等级的代名词,关西方言「ちんけ」一词也源于此。

但并无公论,也从未有人提到过这个词和汉语有任何关系。

此时我意识到这事情并不简单。

初步考证#

要确认词语的由来,首先来对比一下表达了该词义的文献出现的时间。

「チンピラ」一词,最初出现在明治 25(1892)年发表的《日本隠語集》中:「チンピラ,幼年囚の事を云ふ」 ,意思是未成年犯罪者。

「青皮」一词,表达「混混、地痞无赖」这个含意,被提到最多的几个出处是:

  • 1903 年开始连载的《官场现形记》,「所有地方的青皮光棍,沒有行業的人統通被他招了去。」
  • 1903 年出版的《文明小史》,「這裏頭不但全是考童,很有些青皮、光棍附和在内。」

看起来均晚于「チンピラ」出现的 1892 年。

那我们首先来考证下「チンピラ」来源的几种假说。

「チンピラ」考#

人名说#

陈平」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知名谋士。

中国诟病他品行不端主要是指,最初为项羽重用,后又叛逃至刘邦一方。项羽曾评价他「有才无德」。

在日本版的陈平品行不端说中,主要是依据「陈平盗嫂」的传说,认为他曾与兄长之妻通奸。

据考证,在汉初,污蔑一个人的清白,造和他嫂子的黄谣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陈平盗嫂」立不住脚。

况且这一说法,日本人自己都不信,过于牵强了。

  • 此说还有一个变种是, 「チン」指陈,「ピラ」指平。陈字有「陈腐」之意,即「平庸、普通」;平字也有「普通」、「平凡」之意,即「普通、无足轻重」

大阪方言说#

目前日本比较有说服力的假说。
大阪称呼小孩的词汇「チンピラ」,和最初的语义「未成年犯罪者」,也都对得上。

拆开的释义,看起来也是那么回事。没有可以多做解释的地方。

赌博黑话说#

这涉及到一个关西方言「ちんけ」(低级、微不足道),这个词在词典里只提到,在骰子赌博游戏中,最小的点数「1」被称为「チン」,因此「チン」成为低等级的代名词。

又查到一些资料里,说了具体的赌博游戏名字叫「チンチロリン」,据传发明于江户时期。

而根据日本民俗学家大谷通顺的考证,チンチロリン的原型是 1931 年在中国大连由「一记者」报道的「打骰子(ダーサイヅ)」游戏。(《满蒙》1931 年 1 月号)

据称「打骰子」与「チンチロリン」的规则完全相同,因此チンチロリン似乎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才从中国满洲地区传入的。

此外,美国也有一种骰子赌博游戏「 Cee-lo」,被认为是チンチロリン的变种,在 1893 左右年就流行于在美国的中国劳工中。

日本还有另外一种传统骰子赌博游戏「丁半博打」,这个历史就真的比较古老了,源于此游戏的术语也说不定

可是丁半博打的核心玩法是押奇偶(即「丁」为奇数,「半」为偶数),而不是押具体点数,因此对单独的点数(如 1 点)通常没有特别的术语。

也没有查到类似赌博游戏中「チン」读音类似的术语。

也许来自更朴素的「比大小」类骰子游戏吧?

「青皮」考#

除了《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 刘运峰在《「青皮」考》中,又援引了《上海方言詞典》、《扬州方言词典》的释义,认为此词源于江浙一带的方言,当时(清末民初)北方并不以「青皮」称呼流氓无赖。

我搜索了一下,只找到了 1997 年李榮编纂的《上海方言詞典》,1996 年黄继林编纂的《扬州方言词典》,成书时间均为现代,且书中未附词语的出处。

于是我继续查证「青皮」一词是扬州方言的说法,最早见于 1916 年出版的《清稗类钞》中《方言类・上海方言》中提到:

浮浪为事者,犹日本谓浪人,北京谓土混混,杭州谓光棍,扬州谓青皮。

%%
查到的资料都说这句话最初见于胡祖德的《沪谚外编・新词典》。

1914 年冬季,《沪谚》编成,分为上下两卷,由上海著易堂书坊出版石印版木刻本公开发行。

1922 年,胡祖德将原《沪谚》上卷扩编成上下两册,收入谚语近二千条,将原下卷改名为《沪谚外编》。

可能是《沪谚》扩编时,才引入这个说法。

但两边都没标出处,判断不出谁引用谁。

%%

汪仲贤于 1930 年代在报纸连载的《上海俗语图说》中也有提及:

扬州人白昼爱坐茶馆,入夜爱睡浴堂,故扬州有俗语曰:“白天皮包水,晚
晌水包皮。” 是亦以皮指人之躯壳也。

又扬州等地,名流氓曰 “青皮”,是以 “皮” 指整个儿的人。

《「青皮」考》中还称,旧时上海的「拆白党」党众自称「青皮」,则根本查不到其他佐证。

经我查证,清末民初的天津评书《混混论》,以及《津门杂记》中确无提到「青皮」一词。

也许天津本地确实不以此词称流氓,但当时北方真的没有这个词吗?

松友梅于 1908 年出版的北京话世情小说《小额》中有:

「他手下有个跑账的小连,外号儿叫青皮连,没事竟耍青皮,有二十多岁,小辫顶儿大
反骨,有几个小麻子儿,尖鼻子,闻点儿鼻烟儿,两个小权骨儿,说话发头卖项,凭他
一张嘴,就欠扛俩月枷,借着小额的势力,很在外头欺负人。」

可见此时,北京话中「青皮」,已经有「无赖」的含意了。

出现时间#

几处文献出现时间均和日语中「チンピラ」最初出现时间相近,从日语着手的语源考证也陷入僵局。

所以让我们再继续深入。

再早可以查到施鸿保定稿于咸丰八年 (1858) 的《闽杂记》中有提到: 「芜湖等处曰青皮,上海曰流氓」。

%% 有意思的是,现在网络查到的「所有」资料中都写的是 「来自施鸿《保闽杂记》」,这个断句太搞笑了,不知道最初是谁从哪抄的。%%

我查到的最早的「青皮」一词表达「流氓无赖」这个含意的则是浙江省象山县的县志、《象山县志 1 卷》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刻本,提到:

鳏夫曰光棍,无赖子则曰青皮光棍

总结,并不限于「扬州」和「芜湖」两地,最晚在 1759 年,江浙一带就已经普遍存在「青皮」一词。

到了 1900 年代,「青皮」一词在北京话中亦有出现。

另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当时上海方言中不称流氓为「青皮」。 (刚波宁讲个话,我宁勿会讲个啦

image

如果只查「青皮」,那么史料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假如你灵光一闪,又联想到会不会和声名远扬的「青帮」有所联系,那么就可以解锁其前身 —— 神秘组织「青皮党」,关于这个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史料,不过均晚于《象山县志》,此节不赘述,在后面会讲到。

语义演变#

至于为什么用「青皮」一词指代「流氓」,来源说法不一:

  • 刺青说
    • 因流氓一般臂上刺青
  • 发型说
    • 流氓都爱剃光头,露出青色的头皮
  • 药材引申说
    • 青皮本义为青桔皮,跟「陈皮」相对 : 「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本草纲目・果二・桔》
    • 果未熟而皮涩,青皮跋扈而有韧性,皮、脾又同音,指人的思想未成熟, 后引申为天不怕、地不怕,「愣头青」似的流氓

发型说#

根据前面的考证, 1759 年就已经有「青皮」这个词,而当时清朝的发型是这样的,发型说根本不成立
image

刺青说#

虽然不能得出,「青皮」一词发源于吴语,但已知的最早文献确实是出自吴地。

而自古吴地男儿,多「被发文身」。

假如「チンピラ」真的源自「青皮」,那么「ラ」做何解?

众说周知,吴语最爱用的语气词就是「xxx 啦」 , 「好伐啦」,「对伐啦」,那「伊是个青皮啦」也就说的通了(逃)。

就算这个词不是出自江浙一带,中国针对犯罪者的「黥刑」也是历史悠久,「黥刑」即在面部刺字,但是一般涂之以墨,多认为是黑色。

北方官话中,「黥」字音「qing」,读音和「青」字相近,黑色墨汁在皮肤下也可能呈现一种青色,两者是否有某种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但吴语中,「黥」不是常用字,发音可能近似 [giŋ][gẽ][giŋ^]

此节全是我大开脑洞的无端联想,没有什么证据。

药材引申说#

古籍中,「青皮」一词指代「一种药材」之外的含意,最早可见于朱㿥 (字素臣, 1615~1690 )的昆剧《翡翠园・二出》中:

「我俚三代相传,是理刑厅里青皮子,轮到我时运低,接连几场苦差,弄得破家荡产,携了妻子」 。

这里「青皮子」是说衙役穿的外衣,代指衙役。

周立波《山那边人家》有「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

此处是形容青年人的不成熟状态。

但此书成书于 1955 年,作为词语来源不足为据。

据刘敬林《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北京话中,「青皮」类似的词还有「青饼子」「三青子 」,都是指流氓无赖, 还有形容人欺软怕硬的「假青皮、软青皮」。

经查,「三青子」最初指国民党时期的「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出现时间是 1945 年日本投降以后,后来才被引申为无所事事的流氓。

「青饼子」,刘敬林认为「饼子」是「禀资」的谐音。若此说成立,倒可以佐证药材引申说,但此词出处和时间亦不可考。

日语中「チンピラ」最初的语义是「未成年犯罪者」,也许能从中读出「不成熟、青涩」的混混的意味。

假使「青皮」「チンピラ」二者当真有联系,或许能与此说互相印证。但并无其他实证。

%% 还有个有意思的, 作为药材时,日本汉方药里,陳皮读音是「チンピ」,青皮读音是「セイヒ」。 %%

青皮和青帮#

根据维基百科, 青帮 起于漕运,约于雍正四年( 1726)成立,原名安清帮 。后来被打击转入地下活动。

现代青帮登场,则最早可以追溯到 1879 年沈葆桢在《漕项无从划拨海运难以议分疏》( 议覆河运万难修复疏)所说:

「费既踵事而增。而犷悍游食之徒。萌孽其间。所谓青皮党安清道友者。引类呼。恃众把持。成固结不可解之势」

「安清道友」即是青帮。

那「青皮党」是什么?

资料不多,只知道是一个大致成立于嘉道年间的盐枭集团。

最早见包世臣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所著的《庚辰杂著五》:

漕私亦买自天津公口岸,及淮南之江甘总。唯潞私有枭贩夹杂其中,而川私与淮北凤、颍、泗之私,为枭徒自贩耳。

枭徒之首名大仗头,其副名副仗头,下则有秤手、书手,总名曰当青皮。各站码头,私盐过其地则输钱,故曰盐关。为私贩过秤主交易,故又曰盐行。争夺码头,打仗过于战阵,又有乘夜率众贼杀者,名曰放黑刀。遣人探听,名曰把沟。巨枭必防黑刀,是以常聚集数百人,筑土开濠,四面设炮位、鸟枪、长矛、大刀、鞭锤之器毕具。

1852 年,清朝废除漕运,改为海运,大量漕运水手失业,许多原安清帮成员投身于当时的明星帮会 —— 青皮党,同时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各种帮派之间的兼并合流,最终演变成了更大的一个组织 — 安清中兴。

至于「青帮」一词,有一说是来自当地人对「安清中兴」这类帮会的蔑称,意思是「青(皮)帮(会)」。

清末去日本留学的人数不少,且大多是江浙一带人,我猜测是否会是留学生将「青皮」一词带去日本。

但是,直到 1896 年,才开始有戢冀翚﹑唐宝锷等人到日本留学。

而 1892 年,「チンピラ」就已经见载于《日本隠語集》。

不过「チンピラ」现在的语义 —— 帮派低等级人员、小混混,应和民国时「青帮」的壮大脱不开干系。

据说,当时上海的 300 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要不属于洪门,要不属于青帮。

而各种帮会当时和日本方面的交流并不少,假设当时从中国帮会人员处学来「青皮」一词,日本则直接将本土已有「チンピラ」的一词拿来套用,或许可以解释最后为什么多了个「ラ」。

彩蛋#

《象山县志》讲青皮,紧接的一句是:

刻而黠者谓顶尖,盖取诗人所谓浮图顶上尖之意

当时「顶尖」用来形容聪明人,所以夸人可以说「诶你脑袋怎么尖尖的」(

ChatGPT 给我完全无中生有瞎扯的一个说法:

葡萄牙语 「chinca(チンカ)」或「chinquedo(チンケード)」
意思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东西、装饰品、玩具」

葡萄牙语「chinca」在日本战国~江户初期传入(16 世纪后半),随着南蛮贸易和传教士活动进入日本,部分词汇被借用。

参考#

読み込み中...
文章は、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