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k1s#i

r0k1s#i

落下厳禁
blog
misskey
twitter

「青皮」和「小混混」

原文鏈接
油管的垃圾廣告看到個日語詞「チンピラ」,意思一眼可以看出是小混混、流氓的意思,讀起來跟中文的流氓「青皮」極其相似的讀音。

相同的意思,近似的讀音,很自然會覺得兩者之間有聯繫,於是我開始查找資料。

image

說起「青皮」,一般會想到天津的混混青皮,各種網絡流傳的資料裡,一般會煞有介事地解釋說,天津混混愛剔光頭,露出青色的頭皮,所以當地混混經常被稱作青皮。

有一說是郭德綱的髮型,就叫「青皮」,舊時混混就愛留這種髮型。

image

而據陳漱渝考證,「青皮」一詞和天津混混聯繫到一起,其滥觞處為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謂無賴者很跋扈」

但是天津本地並沒有這個詞,起碼不以「青皮」來稱呼流氓。

上海方言和揚州方言中倒是把地痞無賴稱之為「青皮」,但由來不詳。

日語中「チンピラ」的詞源由來,有幾個說法:

  • 人名說
    • 相傳中國有一個叫 近平チンピン「陳平」的人,因其臭名昭著,曾與兄長之妻通奸,因此「陳平チンピン」一詞被用來指代那些行為不端、令人不齒的人
  • 大阪方言說
    • 同「ちんぺら」,大阪方言中用來形容小孩,類似「小屁孩」「乳臭未乾」。
    • 「チン」是大阪方言「ちんけ」(低級、微不足道)的縮略,「ピラ」來自「ぴらぴら」或「ひらひら」,原本是表示輕飄飄、沒有分量的樣子,也可能是「ピラ」作為輕蔑用語的後綴。
  • 赌博黑話說
    • 有一種賭博遊戲叫「チンチロリン」,其中最小的點數「1」被稱為「チン」,因此「チン」成為低等級的代名詞,關西方言「ちんけ」一詞也源於此。

但並無公論,也從未有人提到過這個詞和漢語有任何關係。

此時我意識到這事情並不簡單。

初步考證#

要確認詞語的由來,首先來對比一下表達了該詞義的文獻出現的時間。

「チンピラ」一詞,最初出現在明治 25(1892)年發表的《日本隠語集》中:「チンピラ,幼年囚の事を云ふ」,意思是未成年犯罪者。

「青皮」一詞,表達「混混、地痞無賴」這個含意,被提到最多的幾個出處是:

  • 1903 年開始連載的《官場現形記》,「所有地方的青皮光棍,沒有行業的人統通被他招了去。」
  • 1903 年出版的《文明小史》,「這裏頭不但全是考童,很有些青皮、光棍附和在內。」

看起來均晚於「チンピラ」出現的 1892 年。

那我們首先來考證下「チンピラ」來源的幾種假說。

「チンピラ」考#

人名說#

陳平」指的是西漢開國功臣,知名謀士。

中國詬病他品行不端主要是指,最初為項羽重用,後又叛逃至劉邦一方。項羽曾評價他「有才無德」。

在日本版的陳平品行不端說中,主要是依據「陳平盜嫂」的傳說,認為他曾與兄長之妻通奸。

據考證,在漢初,污蔑一個人的清白,造和他嫂子的黃謠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段,「陳平盜嫂」立不住腳。

況且這一說法,日本人自己都不信,過於牽強了。

  • 此說還有一個變種是,「チン」指陳,「ピラ」指平。陳字有「陳腐」之意,即「平庸、普通」;平字也有「普通」、「平凡」之意,即「普通、無足輕重」

大阪方言說#

目前日本比較有說服力的假說。
大阪稱呼小孩的詞彙「チンピラ」,和最初的語義「未成年犯罪者」,也都對得上。

拆開的釋義,看起來也是那麼回事。沒有可以多做解釋的地方。

赌博黑話說#

這涉及到一個關西方言「ちんけ」(低級、微不足道),這個詞在詞典裡只提到,在骰子賭博遊戲中,最小的點數「1」被稱為「チン」,因此「チン」成為低等級的代名詞。

又查到一些資料裡,說了具體的賭博遊戲名字叫「チンチロリン」,據傳發明於江戶時期。

而根據日本民俗學家大谷通順的考證,チンチロリン的原型是 1931 年在中國大連由「一記者」報導的「打骰子(ダーサイヅ)」遊戲。(《滿蒙》1931 年 1 月號)

據稱「打骰子」與「チンチロリン」的規則完全相同,因此チンチロリン似乎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左右才從中國滿洲地區傳入的。

此外,美國也有一種骰子賭博遊戲「 Cee-lo」,被認為是チンチロリン的變種,在 1893 左右年就流行於在美國的中國勞工中。

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傳統骰子賭博遊戲「丁半博打」,這個歷史就真的比較古老了,源於此遊戲的術語也說不定

可是丁半博打的核心玩法是押奇偶(即「丁」為奇數,「半」為偶數),而不是押具體點數,因此對單獨的點數(如 1 點)通常沒有特別的術語。

也沒有查到類似賭博遊戲中「チン」讀音類似的術語。

也許來自更樸素的「比大小」類骰子遊戲吧?

「青皮」考#

除了《官場現形記》和《文明小史》, 劉運峰在《「青皮」考》中,又援引了《上海方言詞典》、《揚州方言詞典》的釋義,認為此詞源於江浙一帶的方言,當時(清末民初)北方並不以「青皮」稱呼流氓無賴。

我搜索了一下,只找到了 1997 年李榮編纂的《上海方言詞典》,1996 年黃繼林編纂的《揚州方言詞典》,成書時間均為現代,且書中未附詞語的出處。

於是我繼續查證「青皮」一詞是揚州方言的說法,最早見於 1916 年出版的《清稗類鈔》中《方言類・上海方言》中提到:

浮浪為事者,猶日本謂浪人,北京謂土混混,杭州謂光棍,揚州謂青皮。

%%
查到的資料都說這句話最初見於胡祖德的《滬諺外編・新詞典》。

1914 年冬季,《滬諺》編成,分為上下兩卷,由上海著易堂書坊出版石印版木刻本公開發行。

1922 年,胡祖德將原《滬諺》上卷擴編成上下兩冊,收入諺語近二千條,將原下卷改名為《滬諺外編》。

可能是《滬諺》擴編時,才引入這個說法。

但兩邊都沒標出處,判斷不出誰引用誰。

%%

汪仲賢於 1930 年代在報紙連載的《上海俗語圖說》中也有提及:

揚州人白晝愛坐茶館,入夜愛睡浴堂,故揚州有俗語曰:“白天皮包水,晚
晌水包皮。” 是亦以皮指人之軀殼也。

又揚州等地,名流氓曰 “青皮”,是以 “皮” 指整個兒的人。

《「青皮」考》中還稱,舊時上海的「拆白黨」黨眾自稱「青皮」,則根本查不到其他佐證。

經我查證,清末民初的天津評書《混混論》,以及《津門雜記》中確無提到「青皮」一詞。

也許天津本地確實不以此詞稱流氓,但當時北方真的沒有這個詞嗎?

松友梅於 1908 年出版的北京話世情小說《小額》中有:

「他手下有個跑賬的小連,外號兒叫青皮連,沒事竟耍青皮,有二十多歲,小辮頂兒大
反骨,有幾個小麻子兒,尖鼻子,聞點兒鼻煙兒,兩個小權骨兒,說話發頭賣項,憑他
一張嘴,就欠扛倆月枷,借著小額的勢力,很在外頭欺負人。」

可見此時,北京話中「青皮」,已經有「無賴」的含意了。

出現時間#

幾處文獻出現時間均和日語中「チンピラ」最初出現時間相近,從日語著手的語源考證也陷入僵局。

所以讓我們再繼續深入。

再早可以查到施鴻保定稿於咸豐八年 (1858) 的《閩雜記》中有提到:「芜湖等處曰青皮,上海曰流氓」。

%% 有意思的是,現在網絡查到的「所有」資料中都寫的是 「來自施鴻《保閩雜記》」,這個斷句太搞笑了,不知道最初是誰從哪抄的。%%

我查到的最早的「青皮」一詞表達「流氓無賴」這個含意的則是浙江省象山县的縣志、《象山县志 1 卷》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刻本,提到:

鳏夫曰光棍,無賴子則曰青皮光棍

總結,並不限於「揚州」和「芜湖」兩地,最晚在 1759 年,江浙一帶就已經普遍存在「青皮」一詞。

到了 1900 年代,「青皮」一詞在北京話中亦有出現。

另有充足的證據說明當時上海方言中不稱流氓為「青皮」。 (剛波寧講個話,我寧勿會講個啦

image

如果只查「青皮」,那麼史料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假如你靈光一閃,又聯想到會不會和聲名遠揚的「青幫」有所聯繫,那麼就可以解鎖其前身 —— 神秘組織「青皮黨」,關於這個還有許多有意思的史料,不過均晚於《象山县志》,此節不贅述,在後面會講到。

语义演变#

至於為什麼用「青皮」一詞指代「流氓」,來源說法不一:

  • 刺青說
    • 因流氓一般臂上刺青
  • 髮型說
    • 流氓都愛剃光頭,露出青色的頭皮
  • 藥材引申說
    • 青皮本義為青橘皮,跟「陳皮」相對 : 「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本草綱目・果二・橘》
    • 果未熟而皮澀,青皮跋扈而有韌性,皮、脾又同音,指人的思想未成熟, 後引申為天不怕、地不怕,「愣頭青」似的流氓

髮型說#

根據前面的考證, 1759 年就已經有「青皮」這個詞,而當時清朝的髮型是這樣的,髮型說根本不成立
image

刺青說#

雖然不能得出,「青皮」一詞發源於吳語,但已知的最早文獻確實是出自吳地。

而自古吳地男兒,多「被發文身」。

假如「チンピラ」真的源自「青皮」,那麼「ラ」做何解?

眾所周知,吳語最愛用的語氣詞就是「xxx 啦」, 「好伐啦」,「對伐啦」,那「伊是個青皮啦」也就說的通了(逃)。

就算這個詞不是出自江浙一帶,中國針對犯罪者的「黥刑」也是歷史悠久,「黥刑」即在面部刺字,但是一般塗之以墨,多認為是黑色。

北方官話中,「黥」字音「qing」,讀音和「青」字相近,黑色墨汁在皮膚下也可能呈現一種青色,兩者是否有某種聯繫就不得而知了。

但吳語中,「黥」不是常用字,發音可能近似 [giŋ][gẽ][giŋ^]

此節全是我大開腦洞的無端聯想,沒有什麼證據。

藥材引申說#

古籍中,「青皮」一詞指代「一種藥材」之外的含意,最早可見於朱㿥 (字素臣, 1615~1690 )的昆劇《翡翠園・二出》中:

「我俚三代相傳,是理刑廳裡青皮子,輪到我時運低,接連幾場苦差,弄得破家蕩產,攜了妻子」 。

這裡「青皮子」是說衙役穿的外衣,代指衙役。

周立波《山那邊人家》有「我們走進門,一個青皮後生子滿臉堆笑」。

此處是形容青年人的不成熟狀態。

但此書成書於 1955 年,作為詞語來源不足為據。

據劉敬林《北京方言詞諧音語理據研究》,北京話中,「青皮」類似的詞還有「青餅子」「三青子」,都是指流氓無賴, 還有形容人欺軟怕硬的「假青皮、軟青皮」。

經查,「三青子」最初指國民黨時期的「三青團」(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成員,出現時間是 1945 年日本投降以後,後來才被引申為無所事事的流氓。

「青餅子」,劉敬林認為「餅子」是「禀資」的諧音。若此說成立,倒可以佐證藥材引申說,但此詞出處和時間亦不可考。

日語中「チンピラ」最初的語義是「未成年犯罪者」,也許能從中讀出「不成熟、青澀」的混混的意味。

假使「青皮」「チンピラ」二者當真有聯繫,或許能與此說互相印證。但並無其他實證。

%% 還有個有意思的, 作為藥材時,日本漢方藥裡,陳皮讀音是「チンピ」,青皮讀音是「セイヒ」。 %%

青皮和青幫#

根據維基百科, 青幫 起於漕運,約於雍正四年( 1726)成立,原名安清幫 。後來被打擊轉入地下活動。

現代青幫登場,則最早可以追溯到 1879 年沈葆桢在《漕項無從劃撥海運難以議分疏》( 議覆河運萬難修復疏)所說:

「費既踵事而增。而犷悍游食之徒。萌孽其間。所謂青皮黨安清道友者。引類呼。恃眾把持。成固結不可解之勢」

「安清道友」即是青幫。

那「青皮黨」是什麼?

資料不多,只知道是一個大致成立於嘉道年間的鹽枭集團。

最早見包世臣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所著的《庚辰雜著五》:

漕私亦買自天津公口岸,及淮南之江甘總。唯潞私有枭贩夾雜其中,而川私與淮北鳳、頴、泗之私,為枭徒自販耳。

枭徒之首名大仗頭,其副名副仗頭,下則有秤手、書手,總名曰當青皮。各站碼頭,私鹽過其地則输钱,故曰鹽關。為私販過秤主交易,故又曰鹽行。爭奪碼頭,打仗過於戰陣,又有乘夜率眾賊殺者,名曰放黑刀。遣人探聽,名曰把溝。巨枭必防黑刀,是以常聚集數百人,築土開濠,四面設炮位、鳥槍、長矛、大刀、鞭錘之器畢具。

1852 年,清朝廢除漕運,改為海運,大量漕運水手失業,許多原安清幫成員投身於當時的明星幫會 —— 青皮黨,同時人員的流動促進了各種幫派之間的兼併合流,最終演變成了更大的組織 — 安清中興。

至於「青幫」一詞,有一說是來自當地人對「安清中興」這類幫會的蔑稱,意思是「青(皮)幫(會)」。

清末去日本留學的人數不少,且大多是江浙一帶人,我猜測是否會是留學生將「青皮」一詞帶去日本。

但是,直到 1896 年,才開始有戢冀翚﹑唐寶鍔等人到日本留學。

而 1892 年,「チンピラ」就已經見載於《日本隠語集》。

不過「チンピラ」現在的語義 —— 幫派低級別人員、小混混,應和民國時「青幫」的壯大脫不開干系。

據說,當時上海的 300 萬人口中有四分之一要不屬於洪門,要不屬於青幫。

而各種幫會當時和日本方面的交流並不少,假設當時從中國幫會人員處學來「青皮」一詞,日本則直接將本土已有「チンピラ」的一詞拿來套用,或許可以解釋最後為什麼多了個「ラ」。

彩蛋#

《象山县志》講青皮,緊接的一句是:

刻而狡者謂頂尖,蓋取詩人所謂浮圖頂上尖之意

當時「頂尖」用來形容聰明人,所以誇人可以說「誒你腦袋怎麼尖尖的」(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